黑料社

探港街湖埠,悟人地文情 ——2022级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5-06-09    作者:叶含菲

探港街湖埠,悟人地文情

——2022级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圆满结束

2025年6月8日,2022级地理科学(师范)班在马仁锋老师、涂唐奇老师及课程助教朱宇翔、罗慧硕士生带领下前往宁波市郊区和中心城区开展人文地理综合野外实习课程第二次外业活动。行程节点包括中国港口博物馆、南塘老街、月湖公园、宁波文创港和老外滩。


中国港口博物馆——滨海港口的空间演进与现代转型

中国港口博物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梅山湾新城,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与4A级景区,其独特的“海螺”造型兼具现代感和海洋意象,象征港口与海洋文明的交融,浓缩了中国港口文明的壮阔图景。

入馆后,同学们按照小组自行参观各场馆:在“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厅,文物与史料生动揭示了港口地理区位、水运技术革新与城市命运的交融,宁波港址千年变迁过程及其推动城市扩展的历程清晰可见,印证了“人-产-城”在特定地理空间中的互动;“创新之路”现代港口知识陈列厅聚焦技术飞跃如何重塑港口功能与国家海洋战略格局,凸显出航运技术对城市嵌入全球网络的深刻影响;“海濡之地”北仑史迹陈列厅与“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厅则进一步从地方视角与历史遗存出发,将港口腹地发展及人地互动模式具象化呈现……通过各主题展厅的观察和学习,同学们理解到宁波港址与城市变迁、中国港口水运与沿海城市兴衰的关系。港口并不是孤立的节点,而是联动陆海、牵引城市兴衰的重要地理枢纽。

南塘老街——水韵街巷的商脉传承与业态更新

南塘老街位于宁波古城南门外南塘河畔,曾是旧时商贸文化聚集地“南门三市”,现为国家历史文化特色商业街区。近年来老街正在通过“非遗+夜经济”的模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

午饭过后,同学们分组开展调研活动,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商户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南塘老街的配套基础设施情况、店铺业态业务情况、不同时段的客流量等等。调研发现,南塘老街的非遗商户较多,包括缸鸭狗、赵大有等中华老字号,以及白族扎染、德化瓷烧制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北街以“时尚夜经济”为定位,引入Times咖啡馆、后备箱集市等新业态,形成“白天品古韵、夜晚享潮流”的消费场景。2024年春节假期,街区营业额达1455万元,同比增长17.22%,印证了业态创新的市场成效。调研过程中,同学们还偶遇了从新疆来宁波研学的小学生,小朋友对老街的美食与文化给予了肯定。

月湖公园——从文人雅集到休闲焕新

从南塘老街步行1.2公里,到达月湖公园西南门,随后穿过半个月湖公园,我们在一处定制调香阁集合。在这里马老师对月湖公园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讲解。月湖自唐代开凿以来,历经宋元明清的文人墨客浸润,成为浙东学术文化的中心。贺知章、黄宗羲等历史名人均在此讲学、著书或隐居。月湖周边曾聚集天一阁、万卷楼等著名藏书楼,范钦、丰坊等藏书家的历史故事与典籍保存,奠定了宁波“书藏古今”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月湖公园的景观进行了修复,复原历史建筑,如水则碑亭等,亦有柳汀街沿湖步道的改造。景观修复的同时,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连续5年保持Ⅲ类水质,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成为白鹭、夜鹭等鸟类栖息地,获评“宁波市十大生态文化地标”。

宁波文创港——工业锈带的文创新生

在文创港片区,同学们通过观察文创港大厅内的沙盘模型,邀请在此工作的黑料社 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人文地理学硕士毕业生姚丹学姐讲解,我们了解到文创港建设规划以及其落地实践过程的详细内容,包括最初的规划蓝图开始,逐步深入到实际的落地执行阶段,为我们展示了整个项目的全貌。学姐详细阐述了如何对工业遗存,例如老火车北站的站房、铁轨和仓库等进行保护性改造,并且创新性地利用这些资源。同时,也讲解了可以通过精准引入新业态,并通过这些业态的集群效应,进而推动文创港地块及孔浦街道有机更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滨水公共空间进行开放性设计,通过设计激发这些区域的活力,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在解读“港埠复兴”战略的生动案例中,同学们对城市规划更新和产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短暂休整后,各小组在门口的火车与铁轨遗址附近进行了参观与合影。随后来到对面的文创港建筑内部,驻足于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诺丁山艺术中心,近距离感受到新旧交融的空间魅力与场所精神,对城市的历史与现代发展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老外滩——对外开埠印记与东西文化交融

在文创港的实习结束后,马老师带领全体同学沿着甬江一路向南,前往宁波市最早的对外开埠区域,也是宁波市的重要地标——位于三江口北岸的老外滩。

在步行途中,同学们看到江边景色逐渐繁华,建筑融合东西方文化之美。来到老外滩,马老师简要介绍了老外滩的地理位置、重要地位和发展历史,并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任务:在老外滩寻找国宝级的带有IP的遗址、建筑,进行小组合影。随后同学们按小组分散,以任务为导向对老外滩的基本情况展开调研。在外滩大桥下,马老师与同学们隔江眺望对岸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业遗址,分析了当片区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出可以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发展餐饮等产业,做到保护与开发的权衡发展。最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分行对岸,22级地理科学(师范)全体同学与马老师一起留下了珍贵的合影,本次人文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到此圆满结束。


以下是各小组收获:

第一组:

在宁波市的实地调研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城市规划、更新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上午在港口博物馆,通过展陈我们了解到宁波“港通天下”的历史脉络,以及现代港口经济对城市产业的推动作用。中午在南塘老街展开的访谈,我们观察到了传统建筑、街区与现代商业的有机融合。下午在文创港、老外滩的走访使我们窥见了城市规划的魅力。如何改造工业遗存、平衡文物保护与商业盈利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仍需思考的话题。

此次实地调研让我们认识到,城市发展既要挖掘在地特色,也要注重可持续运营,这对我们后续的专业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

第二组:

上午在马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小组共同前往中国港口博物馆进行参观,感受港口变迁的同时,体会中国历史和经济的滚滚向前。漫步于南塘老街进行访谈调研时,倾听商铺老板对待当地的基础设施及旅游业的看法,对南塘老街现存的部分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与分析。南塘老街并非只是年轻人玩乐的场所,在这里也有着浓浓的为中老年搭建的气息和氛围,对于历史街区而言这实在难能可贵,这片空间尽可能的照顾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空间和历史是大家所共有的,它为所有人们提供新奇又富有历史的体验。

下午我们继续出发,在宁波文创港听学姐讲解规划思路,收获颇丰。又集体沿江徒步至老外滩,一路上听马老师讲宁波的历史渊源,感受宁波新旧融合的无限魅力。

第三组:

6 月 8 日,我们小组前往北仑中国港口博物馆等地实习。在港口博物馆,我们深入了解其多展厅的丰富内涵,从历史陈列到现代港口知识,从北仑史迹到水下考古,全方位领略了港口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港口在中国历史发展及现代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下午参观南塘老街,感受其独特的“一河一街一市”水乡风貌,分析其业态特色与文化融合;在东泠艺术馆体验调香,拓展文化视野。之后前往宁波文创港,通过沙盘明晰其战略定位与规划,对城市文创发展有了更深刻认知。

此次实习,我们提升了团队协作与自主观察分析能力,积累了多领域知识,为未来学习与实践打下坚实基础,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探索文化与城市发展之路的决心。

第四组:

在本次对宁波市南塘老街的调研活动中,我们小组深入老街,通过业态调查、问卷发放以及访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对南塘老街经营者和游客的地方感展开了细致研究。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地方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地方感不仅仅是人们对一个地方的熟悉和认同,更是一种情感上的依恋和归属。在南塘老街,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游客,都通过与老街的互动,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感。

第五组:

参观宁波港口博物馆后,我们了解了中国港口从古代河姆渡到现代东方大港的沧桑巨变。通过古代造船技艺、近代港口机械到现代智能码头技术的展示,搭配馆藏文物、模型和多媒体的呈现,我深刻感受到港航事业的宏伟与活力。

第二站,我们到了南塘老街。在这里我们对周边的三家商铺进行了访谈,了解了南塘老街这边的建设情况和商铺的大致的经营状况,并对南塘老街的业态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在老街享用了午餐。这和我们从老街徒步前往了月湖公园。

第四站、第五站,我们来到了文创港公园与老外滩。在姚学姐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了整个文创港片区的总体规划,以及现今的发展情况。在老火车北站的站前广场,我们小组进行了合影。随后,我们沿着甬江向着老外滩行进。并在浙海关旧址处拍摄小组合照。

第六组:

本次实习小组主要关注港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及城市空间的业态变化。在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参观中,我们了解到港口从传统物流中心到现代化国际港口的转变,港口与城市的关系不断演进,港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

商旅主题是南塘老街的核心特色,小组对此进行了业态调研与访谈,发现街区商铺租金上涨,政府对宁波特色商业的补助力度较弱,导致商铺更新换代较快,街区商业生态处于快速更新的阶段。

通过文创港功能组团的布局沙盘,小组对于宁波滨江水岸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外,我们关注到文创港周围不同消费层次的业态分布,包括高端西餐、咖啡、酒吧等以及临时美食街商铺,商业氛围多元化且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第七组: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城市空间是人与地理环境长期互动的产物。在港口博物馆,透过数千年港口演变史,我们看到了宁波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国际航运枢纽,地理区位优势成就了城市命运。南塘老街的各类业态展示了商业活力与历史保护并非对立,通过对摊主和店员的采访,我们了解到真正成功的城市空间应满足多元社群需求。文创港的规划展示了宁波对未来的思考,它不只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文化资源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城市重构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徒步至老外滩的过程中,我们感悟到真正的城市保护并非单纯的“修旧如旧”,而是在历史肌理中植入新的功能与活力。

第八组:

本次北仑港口博物馆、南塘老街及老外滩片区的调研实习,让柳韵绮涟、毅帆人文组深刻感受到历史底蕴与现代商业的深度融合。尤其在北仑港口博物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展品,小组成员直观见证了宁波港从古代“句章古港”发展为现代“东方大港”的历程。

我们发现,从古至今,交通运输始终是区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古代帆船承载着丝绸、瓷器等贸易往来,带动港口周边市镇兴起;如今现代化货轮构建起全球物流网络,不仅推动货物流通,更衍生出金融、仓储等多元产业,形成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此次实习小组成员不仅加深了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理解,更对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商业的协同发展有了全新认知。

第九组:

本次人文地理综合野外实习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宁波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发展。在中国港口博物馆,我认识到港口在沿海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南塘老街与郁家巷,感受到地方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保留与更新;月湖公园则展现了公共空间在城市记忆中的独特价值;宁波文创港体现了老城更新与产业融合的活力。此次实习不仅提升了我的人文地理观察与分析能力,也锻炼了团队协作与实地访谈等实践技能。

在港口博物馆的实地考察中,我深入理解了宁波“以港兴市”的地理逻辑。通过沙盘模型与文献资料,了解了宁波港从河姆渡时期原始码头到现代世界级港口的发展脉络。在“现代港口技术”展厅,借助集装箱物流模拟系统,直观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GIS)在航线优化与货物调度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


在此次人文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同学们在港口博物馆触摸港口城市发展的地理脉络,于南塘老街调研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业态,从月湖公园感悟人地互动的文化氛围,在文创港与老外滩见证产业遗存的更新智慧,从港口-街巷-公园-港区-商埠的空间链条串联起宁波城市发展的多元切面,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地理科学的魅力不仅在于观察空间形态,更在于解读其背后的人文历史规划逻辑。作为人文地理的最后一次野外实习虽已落幕,但同学们带着对城市空间的新认知继续前行,未来将以更敏锐的专业视角,丈量更多土地上的人文万象。


|叶含菲 周楚含 宓欣芸 盛陆浩 华雯婕 翁雯熙 各组长

|2022级地理科学(师范)班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NO. 818 Fenghua Road, Jiangbei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Province

邮编Postal Code:315211

电话Tel: (0086-)0574-8760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