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师范)专业2022级《人文地理综合野外实习》课程第一次汇报
6月10日上午,黑料社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2022级《人文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分组汇报会在主校区5号楼306教室展开。本次会议由课程负责人马仁锋教授主持,以小组汇报形式进行。第一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七组依次围绕本组研究话题展开汇报,阐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等内容,接着由马仁锋老师对各组的研究报告提出指导与修改建议,其他小组提出问题与建议。课后,各组对其他组汇报内容进行互评打分。
以下是本次汇报四个小组的主要内容:
第一组《基于旅游数字足迹的宁波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
聚焦宁波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变化问题,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245篇旅游游记数据,研究发现:(1)各个旅游节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2)节点分布不均,较多的旅游节点需要通过核心节点来发生联结;(3)旅游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层。

第三组《“穿越千年”水稻探究之旅——河姆渡遗址及周边地区水稻种植业农业研学旅行研究》
聚焦河姆渡遗址及其周边地区水稻种植业的农业研学旅行研究,运用古今水稻种植业对比的方法分析相关历史文献与现代农业发展数据,研究发现:(1)河姆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农业历史,适合开展研学旅行;(2)通过研学旅行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3)研学模式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并为“农业+教育+旅游”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第四组《历史文化街区经营者与游客的日常性实践与地方感建构研究——以南塘老街为例》
聚焦空间更新与地方认同建构问题,运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本、访谈与问卷数据,研究发现南塘老街地方依恋受是否为本地人、是否见证过变迁、身份等因素影响显著,受性别、年龄、在宁波生活时间影响较弱。

第七组《主客视角下历史街区地方文化感知研究 ——以余姚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本研究以余姚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通过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与IPA分析法,探究主客双重视角下的地方文化感知特征与冲突机制,研究表明该地区主客地方文化感知呈现显著差异,并且街区文化存在三重矛盾,地方历史遗存、战略植入的阳明文化IP与现代消费文化混杂并置,呈现表层化与商品化特征。

通过本次分组汇报,同学们围绕各自话题展开研究性报告,集中检验了《人文地理综合野外实习》课程的小组实习成果。同时,根据马仁锋老师的精准点评、其他各组提问与建议,对本小组研究报告的不足与改进明确了方向,为圆满完成本节实习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叶含菲 各组长
图|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