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陈晓蓉、郑文博;审稿:高梅香
2025年5月24日上午,2023级地理科学(师范)在高梅香、杨晓东、罗旭、许洺山、夏然等老师及地理学研究生的带领下,前往宁波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为期一日的《土壤与生态》课程野外实习。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了分层采集土壤剖面、采集土壤分析样品、调查植物群落和制作植物标本等活动。在实习中,同学们将课内知识转化为立体知识,将天童山装进背包,诠释了宁大地理人致知于行的探索精神。
沿着山路向上行,我们来到了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这里,杨晓东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天童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能够保持原始林状态的历史原因以及科研、教育研学价值。

PART 1 分层采集土壤剖面
随后我们在沿路观察到了成片的裸露土壤剖面,便开展分层采集土壤剖面的活动。天童山主要以山地黄红壤为主,是红壤到黄壤的过渡类型。黄红壤主要成土过程是淋溶作用和脱硅富铝铁化作用,其典型的土壤结构是A(腐殖质层)-BC(过渡层)-C(母质层)。在高梅香老师的讲解与演示下,我们充分了解了此处黄红壤剖面的基本特征,并使用土壤剖面尺做整体剖面测量,用参考比例尺等工具观察观察微形态(如蚂蚁巢穴),最后自下而上完成土壤剖面样本分层采集并做相关记录。



PART 2 调查植物群落
样方调查作为研究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群落的基础取样方法,在天童山实习中成为我们解析植被结构的核心工具。
杨晓东老师带领1班同学在海拔400米的山顶处树林中建立三块样方,许洺山老师、罗旭老师和高梅香老师则带领2班同学在海拔200米的半山腰树林中建立三块样方,开展植物群落调查活动。
各班以4个小组为单位建立一个20m×20m的正方形样地,并用尼龙线将其划分成10m×10m的网格。各小组采用标准化调查规程展开乔木数据采集:测量物种坐标,通过目测法辨识物种组成和树高,以胸径尺环量1.3m处树干周长;同时运用估算法统计树冠投影面积(冠幅)与郁闭度。系统记录了样方内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群落结构特征,为分析天童山群落演替提供了原始数据。



PART 3 采集土壤分析样品
在完成样方植物群落调查后,我们在样地开展了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在样地内,采集3份10cm×10cm的0-10cm深度的土壤样品,混合后做四分法,将2份装入自封袋,贴上标签并写上编号,最后拍照存档。


PART 4 制作植物标本
结束样方调查后,杨晓东老师在山顶示范植物标本的科学制作流程。
选材需茎叶完整,花、果、根系兼备者更佳;制作前需要清理去除腐叶残片,剥离根际土块;制作过程中要展平重叠叶片,同时确保正反面形态完整展现;压制需要用报纸分层隔离,多层叠放后用夹板施压定型。



尾声
经过一天的实地耕耘,天童山土壤与生态实习落下帷幕。从土壤剖面的分层采样到垂直样方的梯度调查,从标本制作的精细记录到山径跋涉的协作攻坚,我们将天童山装进背包,在海拔落差间触摸生态系统的呼吸节律。每组归程的行囊里满载的不仅是30份植物标本,更有一颗颗被自然智慧点亮的赤子之心。这段扎根大地的实习经历,终将成为我们走向更广阔生态研究领域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