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下午,徐皓老师带领2022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同学前往宁波市李惠利中学进行第二次教育见习。有了第一次教育见习的经验之后,同学们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在春意盎然的校园里续写见习成长的篇章。本次见习包括了听课、评课与讨论、校园观摩与体验和校内评课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听课
进入校园后,我们先前往微格教室进行正式授课。杨淑榴老师以“哪一桌是宁波的年夜饭”进行导入,通过对比宁波和陕西年夜饭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促使地域文化的形成,并带领学生通过PPT的图片分析总结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进一步的,深挖课本案例,以景观视角作为切入,对比分析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与东北平原乡村景观的异同,并探究自然条件和社会科技水平对其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对其利用改造。除乡村景观外,杨老师以哥特式建筑与中国四合院作为切入,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城镇景观的差异以及其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原因。课程末尾,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宁波当地的地域文化景观,巧妙地将乡土资源融入地理教学中。杨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学生为主体,设置小组讨论、学生上台绘制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第二部分·评课与讨论
在下课后,李惠利中学的两位地理老师和黑料社
老师随即开始对本节课进行评课。杨淑榴老师自评时指出了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在本节课内容上的差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化,在课程设计时选取课内外素材,对哈尼族梯田与东北平原、哥特式教堂与北京四合院的城乡景观对比,并相应的设计学生活动推动课堂参与,激发地理兴趣,同时利用过去和现在的宁波景观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土文化。接着,何芸老师从教师教学风格和地理学科素养的角度肯定了课堂:杨老师上课语言简洁,教学素材选取典型,根据学情备课,与学生关系融洽。最后,徐皓老师从文化主题的概念入手,点明了文化景观要从“四层一体”的角度分析,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基于学情进行拓展学习的必要性,并建议我们在听课前查找高考题,判断高考考情,最后再申了教学基本技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励同学们提高自身师范技能。
在老师评课后,2022级地理科学(师范)班的马纯柳、屈露雯、郑天、吕诚品、叶健淋等同学围绕学案材料衔接、教学内容的选取、教材处理、授课经验以及招聘需求与标准等方面向杨淑榴老师发出了提问。杨老师回应称:材料设计需注重逻辑性与直观性;课程设置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以某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为主线串联本节课的知识点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教学方面,教无定法,课程时间容量有限,可在课后补充有关哥特式建筑起源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经验上,杨老师提到,由于她刚从高二高三的授课中转到高一,在授课过程中,她更多地以帮助学生建立分析问题的框架与层次为目标。杨老师耐心细致地解答同学们的问题,传授个人教学思路与经验。





(图片可以滚动播放)
第三部分·校园观摩与体验
在听课环节结束之后,张宇老师先带着我们参观了综合楼的校史馆,了解到李惠利中学创办于1990年,是由香港实业家李惠利先生捐资助建的,是一所以“宁波帮”爱国人士命名的学校。建校30余年来,学校始终秉持着“惠润每一位学生,利泽每一个梦想”的文化理念,逐步发展成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我们在综合楼前看到了李惠利中学的四字校训“勤”“俭”“诚”“实”;接着,我们路过了教学楼,看到了与教学楼一样高的油麻藤;在综合楼的阶梯上和小剧场旁,我们看到了李惠利中学独具特色的劳动实践项目——“一米农场”和“惠利小农场”,老师介绍到,这些“农场”是让学生自己种植萝卜、水稻等农作物,来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体现了“勤俭”的校训。在参观完校园之后,我们便乘坐大巴,返回了学校。


(图片可以滚动播放)
第四部分·校内评课
在李惠利中学的见习听课环节已经结束,但我们的见习活动仍没有完成,在经过两天的时间整理后,3月16日下午,在6号教学楼103教室我们进行了教育见习的第二次校内研讨。
首先,徐恒同学所在小组选择从四层一体、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班巴斯基认知活动分类三个视角切入剖析这堂课:教学内容上,杨老师贯彻了四层一体的理念,通过案例和板书让学生体会生计、制度、意识形态和自然景观间的有机整合,并且注重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与迁移,培育学生地理逻辑;教学过程上,整个过程结合了上位学习与下位学习,通过每个环节的知识总结,加强学生印象与逻辑,小组对此提出了有关教材内容选取是否完整的问题;在教学意识上,杨老师引导学生以“地气水土生”等框架思考问题,建构学生捕捉问题关键字和系统回答问题的能力。然后,徐皓老师回答了徐恒所在小组的问题,提出教无定法,我们在听课时不需要过度关注老师选取了多少教材内容。

接着,叶健淋同学所在小组选择从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的视角剖析这堂课:杨老师基于学生已有对文化的认知,通过案例分析与归纳总结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城乡景观分析其背后的文化特征和内涵,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新知,体现了接受学习是知识同化的主要途径;同时,整堂课的设计体现了下位学习的特点,而每个案例的分析过程则是上位学习,通过不断地分析和总结,归纳出不同景观的文化特征,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最后,徐皓老师基于叶健淋同学的评课,对本次评课进行总结,本次教育见习活动圆满结束。